网评中国最好喝的十碗羊汤,你赞同吗?
图片
羊肉在中国饮食文化中,自古便占据重要地位。
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见家羊驯化痕迹,商周时 “羊” 为 “牺牲” 之一,
《礼记》载太牢、少牢祭祀皆用羊,足见其庄重。
彼时 “八珍” 中的 “炮豚炮牂”,便是以羊肉为主的珍馐。
图片
民风民俗中,羊肉更添烟火气。
北方 “冬至吃羊” 的习俗流传千年,认为可御寒滋补;
陕北羊肉面、苏州藏书羊肉,因地缘演化出不同风味。
《诗经》“尔羊来思,其角濈濈” 描绘牧场景象,
陆游 “东门彘肉更奇绝,肥美不减胡羊酥” 则道尽食羊之乐。
宋代宫廷 “御厨止用羊肉”,民间羊肉馆遍布汴京;
明清时羊肉入医,《本草纲目》称其 “暖中补虚”。
今天,跟诸位聊聊,中国最好喝的十碗羊肉汤,看看有你家乡吗?
图片
单县羊肉汤
产自山东省菏泽市单县,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汤”。
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。
此汤以单县黄河故道饲养的青山羊为原料,
经独特工艺熬制,汤色乳白、鲜香不膻。
其形态水脂交融,质地纯净,口感鲜洁爽口,
肥肉油润不腻,瘦肉鲜嫩透红,烂而不黏,独具风味。
制作时,选用三年龄青山羊,羊骨垫底,羊肉、羊杂码齐,
大火煮沸撇沫,加羊油覆盖,放入白芷、草果等香料包,再熬40-60分钟。
食用时,羊肉切片加丁桂面、香菜末,淋热汤,配烧饼更佳。
单县羊肉,曾获多位领导人赞誉,
其制作工艺也入选《中国名菜谱》,并获“山东省名小吃”“中华名吃”等称号。
图片
莒县全羊汤
作为商周时期便有记载的古法美食,
莒县全羊汤以本地7-8月龄白山羊为魂,
经十二小时山泉水与羊骨共舞,熬出乳白似绸的汤底。
不同于单县羊汤的绵羊乳白,莒县汤色清透如泉,
却因白芷等13味本草的浸润,将膻味化作回甘,成就“鲜而不膻,香而不腻”的独特风骨。
食客持海碗自盛,先铺一层碧绿香菜,再叠切好的带皮羊肉,最后浇上滚汤。
肉质嫩中带韧,汤头醇厚如绸,配以现烤的莒县大饼,
外皮焦脆如响锣,内瓤松软吸饱汤汁,
麦香与肉香在齿间炸开,直吃得人鬓角沁汗,通体舒泰。
老饕们深谙“头锅汤最鲜”的秘诀,
天未亮便守在灶台旁,只为那口未掺杂任何调味的原汁原味。
这道承载着“毋忘在莒”典故的非遗美食,
如今已走出浮来山下的老巷,却在异地始终难复莒县本味。
图片
简阳羊肉汤
堪称川渝地区“暖胃经济”的代表。
2013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
更在2023年助力简阳羊肉汤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。
简阳羊肉汤的灵魂,在于“一爆二冲三煮”的古法工艺。
羊骨与猪骨慢熬数小时成初汤,羊肉羊杂煮熟切片后,
需用羊油猛火爆炒至微焦,再冲入滚烫的骨汤。
刹那间,乳白色的汤汁在锅中翻涌,
羊肉的鲜、骨汤的醇、羊油的香层层交融,撒上葱花便成。
当地人讲究配一碟粗辣椒面,蘸着吃更显肉质的弹嫩,辣而不燥,鲜香直冲天灵盖。
图片
河北平泉羊汤
产自承德平泉市,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,
原名“八沟羊杂汤”,距今已有300余年。
制作工艺以羊杂为主料,搭配羊骨、羊头熬制底汤,
遵循“选料精、入锅细、汤要老、辅料全”的传统标准,
文火慢炖8小时以上,形成清汤与肥汤两种品类。
清汤滤除浮油,口感鲜香;肥汤保留油脂,浓郁香醇。
汤色乳白,入口温润,油脂丰满但不油腻,
肉质酥烂,佐以香菜末、葱花、辣椒油及秘制香料粉,提味增香,去腥暖胃。
平泉羊汤2017年被列入河北省非遗。
搭配平泉烧饼(个大芝麻多,香软松脆)更显美味,冬季进补效果尤佳。
图片
本溪小市羊汤
是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传统美食,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。
选用本地散养的绒山羊,这种羊吃百草、饮山泉,肉质紧实无膻味。
制作时需将整羊与羊杂放入柴锅,
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炖4小时,汤色渐呈乳白,油脂与水交融出独特鲜香,
成就"一锅三吃"的讲究:
先喝原汤暖胃,再捞肉蘸腐乳,最后下酸菜解腻。
本溪羊汤的灵魂在"鲜"与"醇"。
山泉水熬煮的汤头自带甘甜,羊脑增白、白芷去膻的古法,让汤汁肥而不腻、鲜而不膻。
配现烤的油酥烧饼,或蘸韭花的手把羊肉,寒冬里喝得鼻尖冒汗。
2023年本溪羊汤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,
其申报材料中强调"水脂交融、四呼特色",
即汤要油呼呼、热呼呼、烂呼呼、肥呼呼,连熬汤的老锅都需传承百年。
图片
山西壶关羊汤
壶关羊汤的根,扎在太行山褶皱里。
相传东汉曹操北征困于鹅屋岭,士卒饥寒交迫,幸得山羊救急,连骨带肉熬出第一锅“全羊汤”。
乾隆年间,壶关籍御厨郭氏将此膳带入宫廷,
返乡后创立“郭氏羊汤馆”,自此流传至今。
当地人立秋后必喝羊汤,这一习俗已融入血脉,连太行山大峡谷的游客都要专程寻味。
壶关羊汤的魂,在“全”字。
一碗汤里,羊肉、羊杂、丸子、饺子、血条、脂油齐聚,除皮毛外几乎囊括整只羊。
老汤用羊骨文火慢炖数小时,直至汤色如奶,再配以黄蒸(黍米馍)食用。
喝一口,鲜香直冲天灵盖。
老汤的醇厚裹着羊肉的嫩、羊杂的鲜,醋与胡椒的辛香恰到好处,冬日驱寒,夏日祛湿。
图片
萧县羊肉汤
安徽宿州萧县的传统名汤,已传承300余年。
清朝同治年间,萧县圣泉乡彭玉山以一道羊肉汤进入清宫御膳房,
其汤汁浓白、鲜香不膻的技艺,让这道汤品成为皇室青睐的美味。
民国时,丁里镇老兵回乡开馆,将手艺代代相传,如今已是第四代。
2000年,萧县首创“伏羊文化节”,
让这道汤在三伏天里火遍徐淮,甚至吸引徐州、淮北等地的食客专程驱车前来。
萧县羊肉汤的精髓,在“鲜”字。
选用本地散养的小山羊,羊骨与羊肉同煮,大火熬足6小时,
汤色渐成乳白,脂肪与蛋白质充分乳化,香气四溢。
喝时舀一勺羊油辣椒油,撒把翠绿香菜,红白绿三色交织,入口鲜而不膻,辣而不燥,配个刚出炉的油饼,香得人直咂嘴。
伏天喝一碗,汗出得痛快,连老饕都叹:“这汤,比药方还管用!”
图片
洛阳羊肉汤
产自河南洛阳,尤以孟津铁谢村、宜阳韩城镇最为正宗。
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,商周时期已有类似羹汤的饮食文化,
唐代时成为宫廷宴席上的佳肴,后逐渐流传至民间,成为洛阳人早餐的重要选择。
制作时,选用本地山羊,羊腿骨与羊肉分开处理。
羊骨垫底,大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炖,骨髓与胶质融入汤中,
汤色渐成乳白,富含钙质与胶原蛋白。
羊肉现杀现煮,肉质紧实鲜美,膻味极小,切片后薄厚适中,入口即化。
汤中加入葱、姜、及秘制香料,味道鲜香而不腻,辣而不燥,开胃健脾。
洛阳人喝汤讲究“三美”:瘦肉、薄饼、肥汤。
热汤浇入碗中,羊肉鲜嫩,汤头浓郁却清爽,
搭配硬面锅盔或油酥烧饼,吸饱汤汁后,麦香与鲜香交融,令人回味无穷。
清晨一碗汤,不仅是补充水分与营养,更是一种生活仪式,
老食客们会根据汤的咸淡判断“段位”,体现着对美食的极致追求。
图片
海拉尔羊肉汤
源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,
这里的羊群以天然野韭菜为食,肉质紧实鲜嫩,毫无膻味,堪称羊肉中的“王者”。
海拉尔羊肉汤的精髓,在于“清而不寡,浓而不腻”。
汤色清澈见底,入口却醇厚鲜香,羊肉片得薄而均匀,
吸饱了汤汁的精华,咬一口肉质细腻,暖意瞬间从舌尖漫到全身。
当地人常搭配焦香酥脆的焙子饼,一口汤一口饼,堪称冬日驱寒的“黄金组合”。
做法虽简,却藏匠心:
选带肥油的羊腿肉或肩肉,浸泡去血水后焯水,与羊骨、葱姜、白胡椒同煮,
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炖1-2小时。待汤色渐白,肉质软烂,撒盐、香菜调味即可。
若想更浓白,可加鲫鱼或羊骨同熬,胶原蛋白与油脂交融,汤头更添层次。
图片
西安水盆羊肉
这道源自陕西渭南大荔县的传统小吃,
如今已是西安街头巷尾的平民美食。
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“羊臐”,历经秦汉、唐宋的演变,
明清时期确立“水盆”之名,2016年更入选陕西省非遗名录。
水盆羊肉以汤清香、肉酥烂著称。
选用渭北同羊,肉质细嫩无膻,经长时间慢炖,汤色清透如琥珀,滋味却醇厚无比。
肉烂而不散,入口即化,配以月牙烧饼,或泡或夹,再佐以糖蒜、辣酱,满口生香。
其做法讲究,
羊肉需预处理去血水,与羊骨共煮,加花椒、小茴香等调料,小火慢炖数小时。
关中汉子晨起一碗,浑身是劲,
这正是水盆羊肉的魅力所在——简单、实在,却暖胃又暖心。
图片
这十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,是中国大地上最温暖的坐标。
无论窗外是北风呼啸还是细雨微凉,
捧起一碗浓白鲜香的羊汤,配上刚出炉的烧饼,便是最踏实的治愈。
你家乡的那一碗,是否也在其中?
快来评论区,晒出你最爱的那口汤,让氤氲香气,治愈每一个漂泊的胃与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